斜风细雨的意思?斜风细雨是一个词吗
斜风细雨是什么意思
斜风细雨是什么意思具体如下:
斜风细雨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气候阴沉,微风细雨。原本为描写自然景象,后引申为形容心境沉闷、情绪低落的状态。“斜风细雨”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其中“斜风”表示来自侧方吹拂的风,而“细雨”则指柔和轻柔的细雨,它们一起形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成语。
利用自然界中的气候景色反映出人类内心的悲伤与抑郁。“斜风细雨”以自然景物来为情感投射,把天气中的压抑和阴暗,直接运用到人的心理状态上。指微风夹着毛毛雨的天气。形容*雨迷蒙的景色。也作“细雨斜风”。
这种观察力和审美能力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环保理念,也更深层次的表达了生命与自然连接的哲学思考和人在大自然环境中的依存感。“斜风细雨”这个成语最常用的修辞方式是比喻,用来形容人在某种情境下忧郁、伤感,或者指代某种处境或*阴沉、让人无法兴奋。
例如:“一路斜风细雨,思维与情感同样萎靡不振。”这里属于比喻性质的运用。成语“斜风细雨”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描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中“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丝方尽”以及“斜阳细雨不知何处寄”的句子,都包含了“斜风细雨”的意象。
总之,“斜风细雨”是汉语中一种美丽动人的描述,通过自然景物来引申心境、情感状态等,它不仅是*古代文人意境丰富的语言表现手法,也成为了中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渔歌子里的斜风细雨是什么意思啊
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的意思是: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出处: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的意思
“斜风细雨不须归”出自唐代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全诗的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作品原文】: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句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作品赏析】: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创作背景】: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2年—774年?),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后世影响】:
苏轼和黄庭坚都喜爱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词。据《岩下放言》和《白香词谱笺》载:苏轼非常喜爱这首词,但遗憾它不能歌唱,于是稍加增删,作《浣溪纱》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庭坚听到后继作了一首,以太平州的新妇矶和池州女儿浦入词:“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对此苏轼戏说云:“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黄庭坚晚年又对这首《渔歌子》词进行了扩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苏轼笑他说:“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这些故事流传甚广。
张志这首《渔歌子》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本文链接:http://www.kmjbhy.com/html/879648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